◎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13]只要几个不同的裁量决定均在法律授权范围之内,法院一般不能迫使行政机关作出某一个裁量决定。
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1954年宪法中,确认了人民民主原则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确立了保障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1954年宪法中关于民主的规定,奠定了我国宪法民主制度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二是,中国式民主,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权利行使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原意,即通过国家治理,满足合法正当利益的保障,满足美好生活的需求。1939年,《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指出,发扬政治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学者们纷纷展开了交叉研究,尝试从宪法的根本法、高级法地位出发,通过立宪主义的价值辐射,为科学研究注入人的尊严、人权保障、人格自由发展等宪法价值,并使之成为科研自由的宪法界限,以确保科技中立,将科技发展纳入宪法理性的轨道。
此后,中文世界还陆续出现了章程、盟约、国宪等至少20种译名。综合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宪法学研究必须走向独立进行理论创发、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新阶段。不过,由于方法论研究本身在当时并未受到宪法学界特别关注,关于各种研究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条理化、体系化严重不足,致使民国宪法学对于宪法学方法论的理解与运用呈现出了某种碎片化的特征。不过,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实践问题渐趋复杂,域外理论与中国实践之间的不对应性日益加深,传统研究范式愈发难以为继。
立宪主义原理旨在以一部高级法的实施约束国家公权力,需要通过对宪法规范的解释来确定公权力活动的规范边界,故而,解释和适用实定宪法同样构成了宪法学的根本任务。方法论的多元化极大提升了民国宪法学的学术品质,出现了一系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论的宪法学研究,例如程树德《宪法历史及比较研究》、张知本的《宪法论》等等。
随着法治建设的发展,尽管部分核心课程内容有一些调整,但宪法课程始终没有变化,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它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独立地位。依循这一意义脉络,传统的宪法史学、比较宪法学,以及近年兴起的社会宪法学、宪法工程学等直面实践的宪法学方法论在宪法学研究中有了各自的用武之地,发挥着对于宪法解释的补强作用,激活宪法学概念体系与原理体系的实践进路。哪些已经在具体时空中实现了本土化,并发挥着实际效用。不过,一个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了顺利推动中国宪法学研究步入新阶段,中国宪法学的研究范式应当如何转型?时至今日,宪法学界仍缺乏基本共识。
不可否认,该研究范式曾经为中国宪法学的恢复、重建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而历史维度的知识体系则应被解释为一种知识的家谱,记载知识的发展史。例如,美国宪法的正当性源自其序言中被圣格化的我们人民。民国时期,随着《临时约法》以及后续制宪实践中多部宪法草案与文本的相继出现,宪法学的研究对象日益丰富,学术积累逐渐深厚,在宪法学方法论的运用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在总体上形成了宪法解释学、理论宪法学、宪法史学与比较宪法学四方并立的格局。
正所谓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对历史的认识。它不仅从主权在民的维度为主权原则指明了发展方向,从立宪国与法治国相等同的维度为法治原则塑造了建设目标,同时奠定了基本权利保障原则与权力制约原则的理论基础。
在百年大变局下,面对国内秩序、国际关系乃至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中国宪法学研究要回到历史、回到文献,以历史的确定性克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经验、历史与规范的结合中,扎扎实实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一步一步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以中国智慧打造出紧扣新时代要求,符合中国的历史与实际、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再如,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关于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规范意涵,民法人格权与宪法人格尊严相互关系的学术论争。
无论是晚清时期,在日本正统宪法学影响下,以证立君主国家和君主统治权正当性为内核的宪法概念。学界普遍承认,关于宪法学范畴的研究是宪法学走向成熟、形成独立品格的重要环节。例如,国例国宪建国法等译名突出了宪法概念与国家建构的关联性。但另一方面,这个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在理论移植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的结果,未经历史维度的充分省察。因此,立宪主义原理可视为整个宪法学原理体系的元原理,发挥着调适各项宪法原则的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宪法学界愈发重视对于宪法学概念的研究,提出宪法学范畴的研究命题。
所有宪法的运行与适用都处于它的辐射范围,受到它的价值引导。(二)中国宪法学话语的国际传播经过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国宪法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自主性的话语体系,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在引入域外宪法概念和宪法制度的过程中,无论维新派还是立宪派,革命派还是保守派,总有一部分学者努力将中国文化植入宪法学理论,使舶来的宪法制度本土化、中国化。它既包括从实定宪法中概括出的宪法原则,也包括源自前宪法或超实定宪法的宪法理念。
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个如何建构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解答。其中,国内政治学,即国法学,下设宪法学与行政学两个子学科。
例如,日本学者高田早苗的《国家学原理》就将国家学划分为普通政治学、国内政治学与国外政治学三部分。另一方面则是宣传途径与方式僵化,未能使中国话语与时代主题、他国的关切同频共振。由此可见,在百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宪法学并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不过,我国的宪法学话语尽管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价值枢纽,但在国际交流中并未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仍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曾出洋考察的福建布政使尚其亨曾指出,宪法作为一国共守之法,其功用在于使君民各保主权,各享利益。(一)中国宪法学话语的历史演变在现代法律秩序中,宪法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一个规范体系,也是一种文化产物,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以及一个时代的特征,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特征的集中体现,确立了国家与社会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了相应的宪法学话语。
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语词所具有的权威性与正当性特征证立了宪法古义的根本法内涵。
随着方法论研究的逐渐成熟,学界普遍承认,各类宪法学方法论的运用都以宪法文本为依归,并建立在最低限度的解释学的基础上。当然,体系化并非宪法学概念研究的终局。
随着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框架的基本形成,如何在此基础上扎实推进宪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将成为未来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当社会的存在空间被挤压,国家过度介入个人生活,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人之间出现非理性对立,个人无法防御国家的伤害,国家也不能抵抗非理性的社会的冲击。从辞书编纂、学术论争到基本范畴研究,中国宪法学通过百余年来不断的学术积累,基本建立起了以宪法概念为起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学概念体系。尽管这一君主立宪主义的呼吁在辛亥革命胜利后随即中断,但立宪主义原理却由此被继承了下来,并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历史上,此种根本法曾经的表现形式为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讲好中国宪法故事,有自信、有志气宣传中国宪法制度、宪法理论的显著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它不仅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中国抵御侵略、坚持抗战争取到了广泛的国际支持,也被新中国确立为国际交往的行为准则,并影响了国际法原则的发展方向。若欲建构完整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两种研究范式缺一不可。
以我国为例,从《钦定宪法大纲》到1982年宪法,中国宪法关于主权之所在的宪法原则,就经历了从君主主权、国民主权,直到人民主权的宪法变迁。第三,它是中国的宪法学知识体系,具有中国性。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12:18天狐定制
2025-04-05 11:29天狐定制
2025-04-05 11:21天狐定制
2025-04-05 11: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0:44天狐定制
2025-04-05 10:42天狐定制
2025-04-05 10:24天狐定制
2025-04-05 10:17天狐定制
2025-04-05 10:13天狐定制
2025-04-05 09:59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